第6章 励志成长的品德
A+ A-

  

   对孩子来说,成长是永恒的话题。在某种意义上说,孩子的成长路上会有失败,也有艰难困苦……但无论怎样,孩子都会沿着岁月的轨迹一路走来,一路品味成长的各种滋味。其实,这对孩子来说,是难得的一种历练。著名哲学家爱默生曾说:“坐在舒适软垫上的人容易睡去。”是的,父母不应该给孩子“软垫”式的援助,而应该把孩子励志成长的品德传递给他。有了这些品德,孩子才能踢开一个个绊脚石,才会多一分理智与轻松,才能真正体验到青春的成长,谱写人生的华彩乐章。

乐观向上:给孩子的成功添加营养素

  

  烦恼是我们患的一种精神上的近视症,应该向远处看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样我们的脚步就会更加坚定,内心也就更加坦然。

——(法国)阿兰

  乐观的人永葆青春。

                             ——(英国)拜伦

  有一对兄弟是截然相反的两个性格,一个非常悲观,另一个则极其乐观。他们的父母希望改变一下他们的性格,于是做了一次大胆尝试,把乐观的孩子关在了堆满马粪的马圈里,另一个则关在了一个堆满玩具的房间里。

  一个小时后,父母来看望他们,当走进马圈的时候,乐观的儿子正兴奋地拿着铁锹铲除马粪。他见了爸爸妈妈后,兴奋地问:“我们是不是要有一个小马驹了,我一定要把这里打扫干净,然后再让它住进来。”

  当父母走到堆满玩具的房间的时候,只见儿子正坐在一堆玩具里哭泣。原来他怕把玩具弄坏了,遭到父母的责备,所以这一个小时都呆呆地看着这些玩具,没敢玩儿。

  这个乐观的孩子长大后,凭借乐观的性格,从报童到好莱坞明星,又到州长,最后当上了总统,他就是美国第四十九届总统里根。

  乐观的人就是这样,即使在逆境中也能看到光明面,并鼓舞自己往好的一面发展;而悲观的人即使生活在蜜罐里,也依然体会不到蜂蜜的甜美。里根之所以能从最初的报童成为一名总统,相信这和他乐观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乐观是一种性格倾向,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乐观的人总能看到事情有利的一面,期待更美好的结果。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乐观的人不易患忧郁症,在学习和工作中都容易成功。同时,乐观的人身体状况比悲观者更健康。

  人生道路上顺境和逆境是相伴的,人一定要学会用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缺憾,尽可能接受它,然后找到弥补的措施,如果只是专注于缺失的东西而不能自拔,那么只会让自己更痛苦。

  如今的一些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极其脆弱,经不起打击,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总是想到最糟糕的一面。显然,这种悲观的情绪和处事态度不是他这个年龄应该有的。但生活中他却常常不得不面对一些令他悲观的事情,如学习成绩差、没有好朋友,等等。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用心温暖孩子的心,引导他看到事物光明的一面。

培养建议

建议一:父母要具备乐观的思维方式

  要培养乐观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具备乐观的思维方式。一般父母处理家庭问题、自身问题时的乐观态度都是孩子效仿的对象。有时,父母对某件事的态度也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态,比如,下雨了,父母说“这该死的天,怎么又下雨了”和“太好了,又下雨了”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对比之下,后面一种态度更能给孩子带来愉快的心情。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说:“父母批评孩子的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是乐观还是悲观。”因此,父母在批评孩子时要恰如其分,对事不对人,也要原谅曾经犯过错误的孩子。

建议二:帮孩子摆脱悲观情绪

  当孩子遇到困难挫折时,难免会有悲观情绪,如果暂时不能摆脱困境,那么父母可以教他调节情绪的方法,使不良情绪或心理障碍及时化解。比如,当孩子抑郁时,父母要倾听他的诉说。

  再过一个月,赵强要参加中考了,3次模拟成绩都不是很理想,导致他心理压力非常大,他甚至怀疑自己能不能考上重点高中。爸爸看出了他的心事。

  一天晚上,爸爸陪赵强一起打篮球。父子俩在篮球上疯狂地“决斗”,好像把赵强马上要丧失的斗志全都激发出来了。比赛后,两个人躺在篮球上畅谈着梦想。赵强说出了心中的压力,爸爸则安慰他:“你能不能考上重点高中,都是我的好儿子。”这句话一直让他很感动。后来,赵强如愿以偿地考上了重点高中。

  **的爸爸借着打篮球的机会不仅让他有一个释放压力的过程,也引导他说出了心中的想法,这种聊天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的精神压力。因此,当孩子有消极悲观的情绪时,父母一定要寻求恰当的时机引导他。此外,运动是一种很好的发泄方式,父母可以借鉴。

建议三:引导孩子看事物积极的一面

  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当经历失败时,只有看到有利的一面,才能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引导孩子辩证地看待问题,即使看起来有害的事物,也要引导他从另一个角度看有益的一面。

  肖研月考物理成绩不理想,遭到老师严厉的批评,心里很不是滋味。回家之后,肖研和妈妈抱怨老师的严厉。妈妈说:“老师的话是有些严厉,但是他为什么这么严厉?”肖研没好气地说:“因为他看我不顺眼。”妈妈摇了摇头,说:“他之所以这样严厉,是因为他对你有很高的期望,而你没发挥好,却让他失望了。”

  当孩子对老师存在偏见时,如果不及时摆正心态,那么很可能影响他这门学科的学习。肖研的妈妈正是从客观的角度出发,让她正确看待老师的批评,从而建立起对老师的恭敬心。由此看来,不管是遇到挫折,还是面对别人的负面评价,父母都要让孩子看积极的一面,进而培养他积极的心态。

建议四:赋予孩子幽默感,提高其受挫能力

  幽默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能力,如果孩子能在失败中运用幽默,心中就会少一分忧愁,多一分轻松和愉快。

  9岁的盈盈在语文课上睡着了,被老师发现。老师一气之下,罚她在课上站了一节课。可是盈盈却认为在课上出了丑,不愿意再去上课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用自嘲的方式,和她说起了自己因为上课说话被老师飞来的粉笔头砸中的经历,引得盈盈大笑不止。

  一个很小失败,对于大人来说可能一笑置之,可是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是“世界末日”。就像盈盈被罚站的经历让她很难堪一样,而爸爸通过讲述自己出丑的经历,让她感觉到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父母自嘲的方式往往比安慰更有效,因此,当孩子出了洋相时,父母不妨用幽默的教育方式,和他一起回忆自己出丑的经历。

建议五: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塑造乐观性格

  一般性格悲观的孩子比较内向,不愿意与人交往或者参加集体活动。因为他往往在很多人面前比较紧张或者尴尬,甚至害怕在众人面前出丑。但是,如果孩子总是一个人待在家里,就会失去与别人交往的机会,朋友也比较少,性格也就会更孤僻。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让他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乐观精神。

  王品上初中1年级,性格比较孤僻。暑假期间,班里组织暑期夏令营活动。王品本来不打算参加的,妈妈得知后,询问其原因,王品说:“夏令营没意思。”妈妈说:“也可能会很有意思啊!你不一直希望带上单反相机游玩的吗?夏令营正好是你当摄影师的好机会啊!”

  妈妈的一番话说得王品心动了,可是他还是有担心和同学相处不来。妈妈看出了他的心事,继续说:“我希望你能参加,如果半路你觉得没意思的话,可以回家。”

  在妈妈的鼓励下,王品参加了夏令营活动,还拍了很多精美的照片。回来后,王品明显变得开朗了许多,和同学的关系也更融洽了。

  一般性格内向的孩子往往沉浸在自己的消极情绪当中,找不到出口。如果这个时候身边有几个比较乐观的朋友,往往能帮他转换角度看待问题。同时,成功的人际交往能让孩子更快地融入到集体当中,体会成就感。因此,父母要增加孩子与别人交往的机会。

金玉良言

一些孩子有了一点儿成绩后,就沾沾自喜;遇到一些困难时,又垂头丧气。事实上,这种过于情绪化的性格不利于孩子乐观性格的形成。乐观的性格应该是建立在正确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的,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增加他自我分析的能力。

心怀自信:给孩子注入强大的行动力

  

  我们每做一件事都应该既小心谨慎,又充满信心。

——(古罗马)爱比克泰德

  能够使我漂浮于人生的泥沼中而不致陷污的,是我的信心。

                             ——(意大利)但丁

  一个男孩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6岁时患上了小儿麻痹症。那个时候,他经常问:“爸爸,我还能站起来吗?”听了儿子的问话,爸爸心里很焦急,虽然没什么把握,但仍然给他勇气,说:“能。”

  男孩的父母带着他四处求医,最后找到一名医术高明的医生,经过6次手术,男孩奇迹般地站起来了。之后,男孩问:“妈妈,我能踢足球吗?”妈妈坚定地点了点头,说:“战场上有瘸腿将军,足球场上一样有瘸腿的运动员,以后让爸爸带你去踢球。”

  妈妈的一番话给了男孩极大的鼓舞。从此以后,足球场上经常可以看到男孩和父亲的身影。踢足球需要强壮的身体和顽强的毅力,这对刚做完手术的男孩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但父亲却总是给他鼓励和安慰,让他坚持训练。

  最后,这个男孩19岁时加入了里约热内卢的波达弗戈足球俱乐部,22岁时成为巴西足球队的主将。他就是足球名将查林。

  父母的积极乐观的心态具有强大的力量,它相当于给孩子提供了无价之宝。查林的父母正是凭借这种心态,给他信心,使他战胜了身体上的残疾,最终成为一名出色的运动员。

  信心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动力,也是对自己清醒的认识。有了自信,孩子能将想法转化为可实现的目标,并在实现目标的路上,勇敢地克服一切困难。相反,消极的心理、自卑的情绪只会成为他成长道路上的阻碍。

  自信的孩子具备顽强的毅力,即使遇到困难,也能乐观面对,坚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会实现理想。而缺乏自信的孩子比较害羞,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怕受到别人的攻击或者批评。这种性格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事实上,信心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孩子最大的信心来源于他所在意的人的评价,那么父母无疑扮演了关键角色。父母首先要对孩子抱有信心,那么,他才能在父母的合理期待中进步,在肯定和表扬声中建立自信。

培养建议

建议一:多给孩子积极正面的评价

  早期的成功体验往往是孩子成长并获得成功的强大内部动力。反之,失败的经验越多,就会成为自信心形成的障碍。而孩子早期的成功体验大多来源于父母的正面评价。

  一个6岁男孩参加现场绘画比赛。一位参观者看到他的作品构思独特,线条清晰,忍不住夸道:“你是怎么做到的?画得真棒!”乐乐听到表扬声,并没有表现出很开心的样子,反而无所谓地看着那位参观者:“我画得不好!”参观者很疑惑,问:“为什么?你画得小鱼多活泼啊!”男孩说道:“我妈妈总说我,整天瞎画。”

  从这个男孩的经历,可以看出他大多数画画经验是失败的、否定式的,所以他难以对自己的作品作出正确的评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留意自己的言行,不要用不经意的语言给孩子造成负面的心理暗示,同时要多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多给他的劳动成果、作品正面的评价,以增强他的自信。

建议二:给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增加他的成就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慢慢脱离对父母的依赖,表现出独立性。这个时候,父母要释放孩子的双手,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进而培养他独立做事、学习、劳动的能力,以增加他的成就感。

  冉冉5岁了,渐渐地表现出有独立做事的愿望,比如,妈妈收拾房间,她也跑过来帮忙。但是这个年龄的她还没有扫把高,往往会帮倒忙,但是妈妈又不愿意打消她的积极性。于是,妈妈特意为他准备了一套小工具箱,有小扫帚、小拖把、小垃圾铲。

  从此以后,每次劳动时,妈妈会鼓励她:“走,带上你的小工具箱,和妈妈打扫卫生去。”冉冉则非常兴奋,拿出扫把学着妈妈的样子,像模像样地扫起地来。

  父母可以像冉冉的妈妈那样,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慢慢地让孩子参与一些家务劳动。当然,当孩子做得不好时,父母千万不能发脾气,而是要耐住性子,必要时给予一些指导。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和表扬是必不可少的。

建议三:帮孩子克服自卑情绪

  一些父母发现孩子身上的缺点时,就盲目放大,急于怎么帮他改掉这个毛病。其实,父母越是看重孩子的这个缺点,恰恰越不容易帮他改掉。而且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变得更自卑。

  美国通用电气(GE)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少年时口吃。一次,他因为口吃被人嘲笑,心情很郁闷。妈妈得知后则安慰他:“孩子,口吃并不是什么缺陷,你只是因为大脑运转得太快,所以嘴巴没能跟上思维。你只要多加练习,一定可以把嘴巴练得和大脑一样快。”

  长大后,杰克韦尔奇曾回忆这段经历时说:“当时,我相信了母亲的话,相信我是因为大脑运转得比嘴巴快,所以口吃。”

  母亲没有放大杰克韦尔奇口吃的缺点,而是为他的口吃找了一个完美的理由。这种做法对自卑的孩子来说很有效果。当然,父母一定始终抱着孩子会变好的愿望,并从积极的方面引导他,不让他过分注重自己的缺点。

建议四:多给孩子信任、肯定的眼神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信任,父母信任的眼神和话语往往是他自信的来源。因此,父母要相信孩子,增加他做事的信心。

  11岁的宇翔学了一个月的跆拳道,由于不喜欢就放弃了。过了一段时间,他对妈妈说想学散打。妈妈听了,说:“就你那3分钟热度,还想学散打呢?”

  爸爸则打断了妈妈,说:“此言差矣。”然后转过头问儿子:“你真的想学?”宇翔点了点头。爸爸则用信任的眼神看着他说:“好,只要有兴趣,再加上恒心,一定能坚持学下来。”最后,在爸爸的鼓励下, 宇翔学起了散打。而且,这次他坚持学到了最后……

  孩子的兴趣往往是在摸索、尝试中找到的,而妈妈的一句话很容易伤害宇翔的自尊心,使他对自己的恒心产生怀疑。幸好爸爸的一番话,让他明白兴趣和恒心是掌握一项技能的前提。因此,父母要多信任孩子,让他在信任中建立信心,明确方向。

金玉良言

信心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其实并不难。在实际生活中,父母要遵循以下原则:适度地关心,给他安全感;适度地赞美,鼓励他好的行为;多给他独立动手的机会,增加他的成就感;当他面对失败时,引导他以积极的心态化解失败的挫折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父母只要这样做,就一定可以培养出自信的孩子。

热忱在心:让孩子拥有温暖的人生

  

  岁月使你皮肤起皱,但是失去了热忱,就损伤了灵魂

——(美国)戴尔·卡耐基

  一个人几乎可在任何他怀有无限热忱的事情上成功。

——(美国)查尔斯·史考伯

  卡耐基是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大师,但是小时候的他却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坏孩子。卡耐基9岁时,父亲迎娶了他的继母。他家庭贫困,而继母却来自富裕的家庭。他觉得继母会歧视他,于是对继母充满了敌意。

  那天,父亲将他介绍给继母:“亲爱的,你要当心,这是全镇最坏的孩子,他可能会对你无礼,到处给你找麻烦。”卡耐基已经习惯父亲这样评价他了。但是,令卡耐基感到意外的是,继母居然摸着他的头对父亲说道:“你错了,这是全镇最聪明可爱的孩子,他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发挥他的热忱。”卡耐基听后感动得热泪盈眶。从此,他痛改前非,在继母的鼓励下不断努力,最后获得了成功。

  至今,卡耐基的演说和作品仍旧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人,促使他们去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对艰难的生活充满热忱,他也因此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

  继母的热忱感动了卡耐基,让他从一个顽劣的男孩逐渐成长为一位宽厚、和蔼的心灵导师。正是那份最初的热忱激励着卡耐基,让他为成为一个演说家而不懈努力,在充满挫折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直到取得最后的成功。

  有热忱的人都十分乐观,内心中有着无穷的力量和希望。他能认准一个目标,毫无保留地付出,挥洒出最后一滴汗水。

  热忱不是热情。热情往往很短暂,而热忱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由信任生出的一种深远的力量。拥有热忱的人往往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和高度的信任感,信任自己和自己所奋斗的事业,也信任周围的人。正是这种高度、纯粹的信任让一个人的热忱一无保留地焕发出来。

  孩子热忱的品德需要父母的培养,如果孩子从小学会对生活保持热忱,那么不但他自己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而且他的热忱也会影响周围的人,鼓舞着人们在自己的生活道路上大步前行。

培养建议

建议一:营造有热忱的家庭氛围

  热忱是一种精神力量,它是有感染力的。一个热忱的人往往能让身边形成一种热忱氛围。如果父母对生活热忱,以饱满的精神对待工作,孩子自然也会受到影响,变得奋发向上。

  7岁的郑丹活泼开朗,不但学习认真,关心同学,对班集体的事情也十分热心。夏天教室里很热,她就在课间的时候去打水洒在教室的角落,教室的垃圾桶满了,她也会主动地去倒掉。老师觉得郑丹很懂事,于是对她家进行了家访,原来郑丹的父母也是十分热心的人,家庭中洋溢着一种热情的氛围,难怪郑丹会有如此的热忱。

  家庭氛围是孩子得到熏陶的最佳途径。培养孩子有热忱的良好品德,父母要从自身做起,让自己焕发热忱,然后用这份热忱去感染孩子,营造出充满热忱的家庭氛围。

建议二:不压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有创意的小天才,生来就对身边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总是想不断地探索自己所处的环境,一个小东西都能玩来玩去不腻烦。可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被告知:“不能玩那个!”“那样做是不行的!”……父母忙着告诉孩子怎么把事情做好,可是却忽略了孩子探索的热情。毕竟,在父母眼中孩子又不是科学家,没必要做那么多的实验,直接告诉他什么是对的就好。于是,我们的小天才探索的热忱就逐渐地被冷却了。

  孩子的好奇心是和求知欲相联系的,若是过早地剥夺孩子实验的权利,那么在上学之后他也只会去记书本上那些“正确”的东西,不会有批判和探索精神。就像小时候妈妈教他的那样:“这样做对,你照着做就好。”这样的学习是没有热忱可言的。

  要培养孩子有热忱的品德,父母就不要压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要让孩子大胆地尝试。过早设下限制只会让孩子失去探索的热忱,从而变得冷淡和平庸。

建议三: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良好表现

  孩子小的时候总是有很多爱好,喜欢唱歌,喜换画画,有时还会一时兴起帮妈妈做家务。而在上学之初,对学习也是一种好奇、兴奋的态度。可是后来为什么会逐渐失去热情呢?

  6岁的李楠拿着刚画好的蜡笔画找到妈妈:“看我刚画的《天空之城》,好看吗?”妈妈拿起画来看了一眼,马上皱起了眉头:“你这画的是什么啊?天空应该是蓝色的,还有城堡的墙壁怎么画得歪歪曲曲的……”李楠嘟着嘴,闷闷不乐地拿着画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父母总是习惯于用成人的眼光来审视孩子。孩子唱歌跑调了,父母会皱起眉头:“你怎么又唱错了!”孩子数学没有考100分,父母可能会说:“怎么这么笨!”久而久之,孩子越来越没自信,自然也谈不上热忱了。要培养孩子的热忱,父母首先要以积极的眼光来看待孩子,鼓励孩子的热情,不要轻易给孩子“泼冷水”。

建议四:唤起孩子对他人的关心

  热忱不光是对工作尽心尽力,也是对身边人的关心和热爱。父母培养孩子的热忱要从身边开始做起。首先在家里,父母要训练孩子为家庭成员服务:给父母端茶倒水,给爷爷奶奶揉揉肩、捶捶背……最重要的是要唤起孩子对周围人的关心。

  父母也可以让孩子抽空去敬老院,去陪老人聊天,给老人整理房间……通过服务别人,让孩子与其他人产生积极地互动,从而唤起孩子心中的热忱。

  父母也需要教导孩子,在关心别人时要把握一个“度”。过度的热情不但不会让人感到温暖,反而会让人觉得不自在。因此,要让孩子先了解别人的需求,在别人恰好有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送上关心,这样才能皆大欢喜。

建议五: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心态

  现在,父母都珍视自己唯一的孩子,总会过度地保护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很脆弱、不堪一击,面对困难也不敢去拼搏,无法发挥自己天性中热忱的一面。所以,父母要注重对孩子积极心态的培养。

  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父母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第二,经常肯定孩子的成绩,但要实事求是,不要过度表扬;第三,在孩子遇到挫折后要对他表示理解和支持,鼓励孩子去战胜困难;第四,让孩子发挥自主性,引导孩子自我激励。

  通过这些方式,让孩子拥有一种乐观的心态。这样,当孩子面对苦难和挫折时,他就不会退缩回避,而是用自己的热忱去征服它。

建议六:鼓励孩子多参加公益活动

  现在学校里经常会组织学生去参加公益活动,比如在植树节集体出去植树,去广场帮忙捡垃圾,在一些公益知识图展帮忙宣传,等等。孩子参加公益活动不但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容易唤起成年人对公益活动的关注,而且孩子本身也会在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产生一种对公益事业的热忱。

  除了学校组织孩子参与的公益活动外,父母也要鼓励孩子去参加一些社会上的公益活动。但是需要注意,让孩子热心公益要注意方式方法。比如,与其让帮不上忙的孩子去灾区或是贫困山区做志愿者,不如让孩子在学校帮忙宣传灾区的情况、筹募捐款。父母要让孩子明白,为灾区献爱心,每个人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不要盲目去做自己根本做不来的事情,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尽力而为就好。

金玉良言

热忱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它能让一个人的生命焕发活力,甚至照亮周围人的人生。拥有热忱的人由于对生活保持着一种积极的态度,在工作上全身心地投入,对周围的人以诚相待,他的事业和人际关系都会十分成功。所以,孩子想要拥有美满的人生,热忱是必不可少的。

勤俭节约:孩子走上幸福人生的保证

  

  俭,德之共业;侈,恶之大也。

  ——(中国)左丘明

  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

  ——(伊朗)萨迪

   某报曾刊载一条新闻,标题是“义乌‘富二代’败光千万家业”,说的是一位有名的老企业家多年辛苦经营,积攒了上千万元的家业,可是儿子却屡败家业,竟然连老企业家委身养老的楼房都偷偷低价卖掉了,使得老人无家可归。老人无奈,最终把儿子告上法庭,并打算把自己失败的教子经验写成一本书(报道发出时,已完成13万字),以警示后人。

   事情闹到了这步田地,当记者访问他的儿子时,儿子却矢口否认自己败家,并且对父亲指责他为败家子很生气。他反驳说,自己既没有赌博也没有借高利贷等问题,所以不能称自己败家。

  这条新闻让人很寒心,父亲辛苦了大半辈子攒下的家业,就被儿子这样轻易地给败掉了,使得他最终都没有了栖身之所,更可悲的是儿子竟然没有认识到错误。事实说明:父母留给孩子再多的钱财,如果孩子没有德行一样都会败光。所以,父母都应该深刻反思:留给孩子钱财不如留给孩子真正的德行。让孩子具备了好的德行后,他就会勤俭节约,就能守住财富。

  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一种传统,父母让孩子拥有这种美德,就等于给了他恒久的财富。相反,懒惰和奢侈是堕落的开始。如果孩子不讲勤俭节约,没有正确的消费观,盲目追求超前消费,就会因为追求享受而走上歧途。

  创造财富的前提是什么?是勤奋;留守处财富的条件是要节俭,懂得如何支配钱财。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忧患意识和节俭品德,让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生活中,有些父母反映:“我们再苦点,也不能委屈孩子,不能让人家看不起。”这些父母一方面不想让孩子吃苦,另一方面是虚荣心在作怪,而父母的这些做法只会慢慢增长孩子的虚荣心和攀比心,最终害得是孩子,伤心的是父母。所以,教孩子勤俭节约迫在眉睫。

培养建议

建议一:父母要以身作则,勤俭持家

  培养孩子勤俭的习惯,父母要先为孩子做出好榜样。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也就学会了爱惜物品,懂得勤俭的道理。

  钱三强夫妇是著名的科学家,家里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优越。夫妇两人担心孩子会因此而变得铺张浪费,学会攀比和奢侈。因此,夫妇两人以身作则,注重培养孩子的节俭美德。

  夫妇两人从不追求生活上的豪华和享受。夫人何泽润总是穿着自己的“老三样”:晴天一双平底布鞋,阴天一双解放球鞋,雨天一双緑胶鞋,一条咖啡色围巾都洗白了还围在肩上;而钱三强更俭朴,他总说:“衣服嘛,能穿就行;东西嘛,能用就行。”

  父母的身体力行,孩子们看在眼里,耳濡目染。3个孩子没有一个讲究吃穿,追求派头,从来不和同龄人攀比。上学时,也从不因为父母的特权而搞特殊。他们衣着朴素,吃喝简单,行住平实,待人谦恭有礼,在为“人”和为“学”上都是同龄人的佼佼者。

  钱三强夫妇的节俭行为与精神仍旧值得今天的父母学习。从中也可以看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的以身作则比对孩子唠叨上千遍要更起作用。所以,父母要根据家庭实际状况,尽可能地做到勤俭节约,以身作则地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建议二:从小事做起,培养孩子节约意识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父母要从日常小事入手,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6岁琛琛有一个坏习惯,吃饭后经常碗里残留一些米粒,偶尔还会剩饭。妈妈为了帮他改掉这个坏习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一次晚饭,等大家快吃完的时候,妈妈大声说:“我们今天比赛吧?看我们谁的碗吃得最干净。”琛琛听了,兴奋起来:“好啊,好啊!”当天晚上,琛琛的碗一粒米都没有剩。

  第二天,吃饭之前妈妈又说:“今天我们继续比赛,看谁周围的桌子上最干净,没有掉落米粒,好,比赛开始!”说完,全家人都积极响应。

  几天后,琛琛吃饭时就不剩饭,也不掉饭了。

  妈妈通过比赛的形式,让琛琛学会了珍惜粮食,在“娱乐”的同时也达到了目的。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善用智慧,在增加孩子的兴趣的同时,教育孩子从小事着手,做到物尽其用。比如,玩具坏了自己修,图书破了自己补,一水多用,节约用纸,人离去后要熄灯,水龙头要关严等,让孩子有节约的意识。

建议三:让孩子体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的经济条件也变得优越,孩子生长在这种环境中,没吃过苦,也不知道父母经营家庭的艰难,更不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一所小学曾组织学生们走进农村,体验生活,让他们到田地里挖花生、收稻米,这让从没有做过农活的孩子们干得很起劲。

  一个孩子说:“以前,我只知道花生很好吃,却不知道收花生这么麻烦,更何况农民伯伯还要翻地、播种、施肥,劳作几个月才能收获。想到每天我们吃不了的饭菜倒掉就觉得很可惜,这是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啊!”另一个孩子则说:“我虽然来自农村,但是像这样的农活还是第一次参加,第一次感受父母劳作时的辛苦。”

  孩子只有亲身体会劳动成果的不易才会更珍惜。平时,父母可以让孩子做一餐饭,体会做一餐饭的心血,多给他讲一讲粮食是怎么来的?纸张是经过多少程序才造出来?让孩子了解物品是经过复杂的工序,很多人的共同努力才得来的,从而让他学会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建议四:教孩子学会利用废旧物品

  回收废旧物品是增加废旧物品的利用率,不仅能让孩子学会勤俭,还是锻炼孩子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好方法。

  李琳今年上初中3年级,她的卧室里除了床以外,几乎都是经过她改良的家具。衣柜和书架是用父母原来做生意时的货架改造的,电脑桌是写字桌改造的,就连她平时写毛笔字的大桌子也是两把椅子和一个木板拼成的,但是所有的家具根本看不出明显拼接和改装,因为外面都用漂亮的布和一些丝带装饰起来,显得很整齐。

  她的家庭经济状况也不差,但是她执意不让妈妈买新的家具,她说:“有的用就很好了,并且看着我亲手改良的这些家具,有一种亲切感和成就感。”

  李琳小小年纪竟然有如此高的节俭意识,听了她的话,不得不为她的勤俭而感动,相信这也离不开父母平时的教导。

  父母完全可以教孩子像李琳那样,将乐趣加入到物品的二次改造当中来,哪怕孩子最终失败,但是起码能让他有一个节俭意识。比如,鼓励孩子动手用易拉罐做个漂亮的花篮,用旧丝带或旧花布装饰房间,用旧纸盒做个汽车模型等,这样还能让孩子在手工劳动中体验到成就感。

建议五:让孩子自己为浪费行为“买单”

  孩子对于消费没有什么概念,往往是自己喜欢的就要很多,不喜欢的就丢掉一边,有些父母反映:“为此给孩子讲道理都磨破了嘴皮还是没什么用,孩子只会‘嗯,好’,可是事后又抛在脑后,下次依旧我行我素。”

  其实,在生活中父母可以尝试让孩子为自己浪费行为负责,从而加强他的节俭意识。

  8岁的华章和爸爸去吃烤面筋,到了饭桌上,爸爸还没有点,华章就要了十几串,爸爸知道他吃不了那么多,但是没有制止他,待儿子要完,爸爸只要了几串。华章问爸爸:“爸爸,你要那么少啊?”爸爸回答:“嗯,吃多少要多少。”不一会儿,服务员上烤面筋了,爸爸故意让服务员把儿子要的放在儿子那边,自己要的放在自己这边。

  果然不出所料,儿子吃了几串就吃不动了,然后用求助地眼神对爸爸说:“爸爸,我吃不下了。”爸爸说:“不行,要都吃掉哦!不能浪费。”儿子撅了撅嘴,说:“你帮我吧!”爸爸继续说:“你自己负责,自己要的自己吃。”

  儿子勉强又吃了两串。又过一会儿,儿子又说:“爸爸,我实在吃不下了。”这时,爸爸严肃而认真地说:“那怎么办啊?”儿子低下头,爸爸继续说:“下次可要量力而行啊!剩的这些也不能浪费,就由你负责打包带回家吧!”儿子欣然接受了。

  让孩子为浪费行为“买单”,是要让孩子尝到浪费的后果,让孩子有节约意识。像华章的爸爸那样,让孩子吃自己要的串,吃不下时,让孩子亲手打包,相信华章下次不会这么铺张浪费了。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方法教育孩子,切忌打骂或严厉惩罚,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金玉良言

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美德,父母要从一点一滴给孩子树立榜样。除了在细节上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外,父母要少给孩子零花钱,给了孩子零花钱,父母也要指导孩子如何支配零花钱,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防止他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坏毛病。

坚强不渝:激发孩子内心深处的潜能

  

  苦和甜来自外界,坚强则来自内心,来自一个人的自我努力。

                             ——(美国)爱因斯坦

  只有刚强的人,才有神圣的意志,凡是战斗的人,就能取得胜利。

                              ——(德国)歌德

   

  11岁的刘阳学习成绩还不错,但就是遇到困难爱逃避,很难坚持到底。有一次刘阳被学校选中参加奥数培训,可是在培训过程中他却十分不认真,总是逃课。

  爸爸知道后就问刘阳:“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刘阳说:“题好难,我觉得我不可能拿到名次,没必要努力。”爸爸气得骂了他一顿,说:“你不知道努力,遇到困难就退缩,一点都不坚强。”刘阳听了后该逃课还是逃课,一切照旧。

  看到自己的责骂没有效果,爸爸开始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爸爸发现刘阳从小就没有受过什么挫折,什么都是自己给他准备好的,生活有家里照顾,功课不会有妈妈辅导,甚至连和小朋友发生纠纷都是自己去找老师给他解决的。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难怪遇到困难需要自己努力克服的时候会退缩逃避。

  分析完自己的教育方式后,爸爸和刘阳深谈了一次。他没有举名人的例子,而是结合自己生活的经验,对刘阳说:“一个人生活中总会遇到困难,因为有爸爸妈妈照顾你,所以你现在感觉不到。你只要等着,衣服就会洗好,饭菜就会端上来。你或许会觉得其他的事情也是如此,不要付出努力,也不需要克服困难。这样吧,从明天开始,你来做饭和做家务,至少要坚持一个星期哦!”刘阳虽然无奈,但也答应了。

  衣服用洗衣机洗不干净,妈妈要刘阳用手搓,他嫌麻烦。于是妈妈说:“那你只能穿脏衣服了。”刘阳不想穿脏衣服,于是只好自己用手搓了。买菜做饭也是如此,如果不把米和菜洗干净,就会牙碜。家里的地板如果不拖几遍就会很脏。刘阳这才知道自己习以为常的家庭生活到底需要父母付出多少努力来维持。

  一个星期后,刘阳写了很长的一封信给父母,感谢父母为他付出的心血,同时下定决心好好学习,努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坚强是什么?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总是习惯引用一些比较极端的例子,像是一些名人克服环境的困难最终成名,或者是一些媒体中报道的孤儿克服困境,努力学习。这些例子具有很强的励志性,但是教育孩子时用起来往往会让孩子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好遥远,难以落实。

  其实,坚强往往来自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做作业时遇到困难不放弃,多思考一下;跌倒了不哭,自己爬起来继续先前走;玩游戏输了依旧高高兴兴,不哭闹;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自暴自弃,而是找准原因奋发向上……

  这些事情是每个孩子生活中都会遇到的,让孩子做到这些也很简单。父母教育孩子坚强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就像刘阳的父亲,在教育孩子学会克服困难时没有讲一堆大道理,而是想到了从家务劳动入手,让孩子自己体验生活中的困难,并学会去克服它。刘阳在克服了生活中的困难后,才明白学习中的困难也是可以克服的。于是,他端正了学习态度,坚强地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那么,父母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培养孩子坚强的品德呢?

培养建议

建议一:让孩子接触坚强的同伴

  孩子天生爱模仿,同伴的带动往往比父母老师的教导更为有效。如果父母让孩子和一些坚强、果敢的同伴玩耍,那么孩子也会受到影响,变得坚强起来。

  8岁的菲菲和同学玩游戏,一输了就哭,闹着不玩了,后来同学们都不爱和她玩。妈妈也很无奈,在放假时带菲菲去了乡下的外婆家散心。

  菲菲的表哥小宇10岁了,是个胆大淘气的孩子。他带着菲菲和一群孩子一起捉迷藏、玩匪兵游戏、挖地瓜、捡土豆……一个假期过得相当愉快。等到菲菲回到学校,妈妈发现菲菲变了,不但不再闹情绪,还变得大方开朗起来,同学们又开始喜欢她了。

  孩子需要榜样,需要同伴的带动。但是父母不要轻易地让孩子以××为榜样,尤其不要说:“你看××,人家多坚强。”这样说会诱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不但不能让孩子学会坚强,反而会让孩子变得叛逆和难于管教。

建议二:给孩子设置一些障碍

  坚强的意志都是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不断磨练出来的。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生活中的障碍都被父母一手扫平,孩子缺乏战胜困难的经验,自然也无法拥有坚强的品质。

  其实,父母可以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一些障碍,如:带孩子去爬山。让孩子自己在崎岖的山路上摸索着前进;在孩子爬不动的时候激励他坚持下去;在孩子跌倒的时候不去扶他,而是鼓励他自己站起来……

  给孩子设置障碍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设置难度适中,孩子努力就可以克服的障碍;第二,对于本来已经受到挫折的孩子最好不要设置障碍;第三,当孩子克服障碍后要及时地予以鼓励,强化孩子的成就感,增强他克服困难的信心;第四,如果孩子中途退缩,切记不要斥责孩子,而要鼓励他坚持下去。

建议三:将问题留给孩子解决

  坚强的人都很独立,善于解决自己的问题。因此,当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不要急着帮他解决,而是要让他做主,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8岁的彤彤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为了公主的角色由谁来扮演发生了争执,彤彤被另一个孩子推倒在地。彤彤的妈妈看到后想过去斥责那个孩子,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她感到十分意外。

  彤彤站起来,提出用跳格子的方式来决定谁来扮演公主,另外几个孩子同意了。最后彤彤获得了胜利,成功地得到了公主的角色。

  如果彤彤的妈妈当时冲过去,扶起彤彤,再将另一个孩子大骂一顿,那么就是另外一种结局了。彤彤以后遇到问题可能就会哭着找妈妈解决,让妈妈惩罚对方,就会事事依赖父母,从而失去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父母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有时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会让父母都大吃一惊。

建议四:用合适的目标引导孩子

   孩子做事情往往凭兴趣出发,高兴做就做,遇到困难就不想做了,很难坚持下来。如果孩子有一个理想,有一个长远的目标,那么他自然就会为了目标去坚持,去努力。

   7岁的琳琳身体很差,医生建议她适当锻炼。爸爸决定带着琳琳慢跑。可是每当跑一小段距离后,琳琳总是哭闹着说跑不动了,爸爸鼓励、斥责琳琳都不管用。

   在学校的一次作文中,琳琳写自己梦想成为一个舞蹈家。妈妈看到作文后灵机一动,对琳琳说:“你看练舞蹈多辛苦,你现在跑一小段路都受不了,怎么成为舞蹈家啊?”琳琳说:“我就是想成为舞蹈家,我能坚持下来的。”于是,琳琳不再哭闹折腾,开始认真地和爸爸一起慢跑了。

   父母可以用孩子的梦想来引导他树立目标,长期的目标可以划分成短期的一个个小目标,让他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学会克服困难,坚强起来。

建议五: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高自尊的人坚持能力比较强,在面对逆境时相对乐观,有克服困难的信心。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坚强的品质,就要注意不要伤害他的自尊心。

  说起来容易,但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的事情:父母当众揭孩子的短,甚至辱骂孩子,嘲讽孩子“就凭你,还想……”等等。这些行为会打击孩子,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认为自己不行,不敢面对困难。

  在生活中,父母应该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来替代责骂。父母肯定孩子的自尊心,让他明白坚强的正面价值。告诉孩子:“别人行,你也行。你很坚强,你是好样的。”在这种不断地肯定中,孩子会越来越坚强。

金玉良言

人生中随处都会遇到困难,一个人想要生存下来,必须要坚强。坚强的孩子在遇到问题时不会胆怯或是退缩,他能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最终成为生活中的强者。所以,父母要注重对孩子坚强品德的培养,让孩子拥有在今后的人生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的能力。

不怕吃苦:决定孩子未来成功的条件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中国)孟子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法国)巴尔扎克

  小丹12岁了,父亲为她准备了一份独特的生日礼物——带她徒步进京。800多千米的路程走了整整一个月,中途有几个少年加入了他们的队伍。一个大人带着4个孩子徒步旅行,早晨随便吃点,中午随便找个阴凉的地方,吃完干粮继续走,晚上在路边小店住宿,每天赶路10个小时左右。

  孩子们平均每天行走30千米,刚开始他们的脚底磨得全是水泡,后来他们才逐渐适应了。一个本来很娇气的孩子中途发烧了,但是他为了不拖慢大家的进度强撑着走了一天,到晚上休息时才恢复过来。一路上,面对艰苦的环境,孩子们学会了相互扶持。

  定下每天行走的目标,看着离目的地的距离在自己的脚下逐渐缩短,孩子们一点一滴地体验着成就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个孩子说:“以前在家里没吃过什么苦,当时参加旅行的时候也只是想看到北京,没想到一路上那么累,而自己真的坚持走下来了,现在想想真值!”

  其中一个孩子的妈妈说道:“我儿子回来后像是变了一个人,变得有恒心和有毅力了。”

  现在家长望子成龙,在生活上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体会不到生活的艰难和辛苦,没有机会磨练自己的意志。而这次徒步旅行不但能让孩子在艰苦的行走过程中磨练意志力、恒心和耐力,还能激发他的斗志,让他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勇于战胜自己。

  小丹父亲的做法十分明智,他没有强迫孩子吃苦,而是带孩子进行了这样一次旅行,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让孩子体验了艰苦的环境,并用目标激励孩子战胜困难,让孩子面对艰苦的旅程产生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在过去物质匮乏的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吃了很多苦。正因为如此,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孩子不怕吃苦,当遇到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和不尽人意之处时,也能以包容的心态接纳,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不至于怨天尤人。

  所以,父母是需要培养孩子不怕吃苦的品质的。但是让孩子吃苦就一定能培养出他不怕吃苦的品质吗?其实面对吃苦,人有三种态度:一种是捱苦,第二种是适应,第三种是超越。

  如果父母只是让孩子吃苦,那么他很可能只是捱着,捱完为止,以后更加厌恶吃苦;或者变得适应吃苦的强度,增加了耐受力,但是积极主动的吃苦精神却没有培养起来。

  要让孩子不怕吃苦,超越苦难,就要激发他的自主意志,让他在通过自我激励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吃苦,吃苦越多,成就感越大。孩子不是在吃苦,而是在挑战自己,因此不但不怕吃苦,反而乐于吃苦。就像故事中那些徒步旅行的孩子,正是因为他们有着达成目标的渴望,因此行走过程中的艰苦才起到了磨砺意志的作用。

  要培养孩子乐于吃苦的品质,方法很多,当然也不一定要带孩子徒步旅行。

培养建议

建议一:父母要舍得让孩子吃苦

  生活中并不是没有让孩子吃苦的机会,而是父母心疼孩子,都替孩子挡掉了。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孩子无需操心任何事,自然也谈不上吃苦。

  一次学校组织野外拓展训练,老师本来是想让孩子学习一些生存技能,自己煮饭吃,于是只带了粮食,同时叮嘱孩子不要带食品。结果集合的时候,发现很多孩子的父母都背了个很大的包,老师过去询问,父母说里面装的是孩子的衣服。

  到了营地,老师拿出粮食分给每个小组让孩子们生火煮饭,可是发现孩子们一个个从包里掏出各种各样的食品,根本没人去煮饭。

  老师本来是想借艰苦的环境磨练下孩子,可是却在父母的关怀下失去了作用。要培养孩子不怕吃苦的品质,父母首先要改变怕孩子吃苦的心态。在可能会吃苦的情况下,父母不要过度保护孩子,让孩子自己去应对,该吃苦时就吃苦。

建议二:不要事事都满足孩子

  今天,大部分父母会为孩子准备好一切他需要的东西,并且总是想给他最好的。安逸的生活造成孩子娇气得很,吃不了一点苦,稍有不如意就怨天尤人,甚至还哭闹着要自杀。

  12岁的朱娜家庭条件很好,但是父母在满足孩子的需要方面十分理性,朱娜要求什么东西时父母不会事事都满足她,而是根据是否真正需要选择性地给予满足。

  朱娜后来升入了一所寄宿制中学。当她到学校报道时,发现一个女孩正在抱怨宿舍里没有洗澡间,于是叫嚷着不去念书了。一家人对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是还是无法说服她。最后爸爸生气了,说:“你不上也要上。”女孩大哭起来。

  朱娜看到后,悄悄对妈妈说:“还好,我小时候您没事事都满足我,不然今天我或许和她一样了。”

  可见,事事都满足孩子的做法是很不妥的。因此,父母在安排孩子生活时需要注意:第一,在孩子的衣食住行方面,适度满足孩子,不要什么都给孩子最好的;第二,在孩子有享乐性的要求时,比如“我要买游戏机”,父母要慎重考虑,最好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

建议三:给孩子安排适度的劳动任务

  在很多家庭中,家务都是由父母一手包办的。有的孩子十六七岁了,居然还要父母给自己洗衣服。父母连家务都舍不得让孩子做,更不要提让他在社会劳动中吃苦了。父母要培养孩子不怕吃苦的品德,就要让他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这个家庭的一员,也需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在洗碗、拖地、洗衣服这些家务劳动中分派一些给孩子。做家务劳动不但能增强孩子的自理能力,还能增强他的耐受力,磨掉娇气的毛病,不至于一提到干活他就怕苦、怕累,不愿意干。

  但是在给孩子安排劳动任务时要注意孩子的身体特点,适度安排,不要让他过于疲惫。若是孩子因为过于劳累而变得厌恶劳动,那么这种教育就得不偿失了。

建议四:让孩子体验艰苦的环境

  城市里的孩子生活条件很好,往往不知何为艰苦。也没有要改变环境,奋发向上的动力。要让孩子学会不怕吃苦,在艰苦的环境中战胜自己,父母最好让他了解下什么是艰苦。

  某电视台曾经组织过一个“换位生活”的活动,让一个城市中生活优越的少年和一个贫困地区的少年分别到对方家里去生活一个星期。

  城市里的那个少年因沉溺网络辍学在家,而在贫困地区的那一个星期,他却帮着那对父母挑水,甚至为了给他们留点钱去附近工地打工。少年的爸爸从记者口中得知儿子的这些行为,感到难以置信。

  有时孩子不是没有美好的品质,只是优越的环境让他无处发挥。父母可以适当地让孩子体验下生活的艰难,激发他的斗志和改变环境的积极性。

建议五:注意让孩子吃苦而不是受苦

  种种的吃苦教育,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面对困难、挫折或人生中的不如意时,不畏惧吃苦,不贪图安逸,努力向前,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所以吃苦并不等于受苦,它是面对苦难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是对苦难的一种超越。

  要培养孩子不怕吃苦的品质,父母需要注意不要将“吃苦”强加在孩子身上,比如用逼迫威胁的方式强迫孩子干家务。这样的吃苦对孩子来说其实是受苦,不但不能锻炼孩子,反而会让孩子对吃苦产生畏惧心理,厌恶吃苦,对苦难的耐受度甚至比没吃过苦的孩子还差。

  父母需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痛苦、挫折的价值,激发孩子挑战自己的欲望,让孩子主动选择去吃苦,在吃苦的过程中磨练自己的意志。

金玉良言

  敢于吃苦能铸就很多积极的品质,如恒心、毅力、坚定、乐观、忍耐。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免不了吃苦,孩子如果惧怕吃苦,就会错失良机。为了培养孩子不怕吃苦的品质,父母应该激发孩子的斗志和乐观精神,使孩子勇于吃苦,乐于吃苦,在艰苦的环境中战胜自己。

勇敢不懦:帮孩子实现理想的人生

  

  成功不是终点,失败也不是终结,只有勇气才是永恒。

——(英国)温斯顿·丘吉尔

  勇敢是人类美德的高峰。

——(俄国)普希金

  爸爸非常重视对儿子董宇的教育。在爸爸看来,男孩子最应该具有的品质就是勇敢。为了让董宇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在他刚会走路时,爸爸就和他一起玩抛接球的游戏,训练他身体的灵活性。孩子跌倒了,爸爸也不会扶他,而是让他自己爬起来。

  董宇6岁的时候因为看到一条蛇吓哭了。爸爸知道后没有责怪他,而是详细地给他讲解了蛇的种类和生活习性,教他如何辨别蛇是否有毒。后来,爸爸又带着董宇去动物园观察毒蛇,董宇对蛇了解了,恐惧也就消失了。

  等到董宇再大一些,爸爸让他参加了学校的足球队,在体育竞争中锻炼他敢打敢拼的精神。在假期,爸爸还会带他去野外宿营,让他学习野外生存技能。爸爸的教育让董宇变得勇敢了,做事情很少因为恐惧而退缩。

  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户外活动中,董宇因为有野外宿营经验,被推选为小队长,他带领着自己的小队获得了对抗赛的胜利。在三天两夜的活动后,董宇被同学推选为“勇敢之星”。

  从董宇的故事可以看出,孩子勇敢的品质不是靠父母的说教就能培养出的,更多的还是需要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训练他。

  每位父母都担心孩子遇到危险,比如案例中的董宇就面临被蛇咬伤的危险。但是董宇的父亲并没有对他说“蛇很可怕,你别靠近”,而是让董宇对蛇有一个彻底的了解。这样,当董宇遇到蛇时不会盲目恐惧,而是可以理智地选择是否回避。

  勇敢的孩子往往很独立,所以父母想让孩子变得勇敢,就不能过度保护孩子,要给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而遗憾的是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照顾面面俱到,孩子根本什么也不需要做。这是一种包办的抚养方式,父母其实是在告诉孩子“你很没用,必须要我们照顾才行”,这会让孩子不敢相信自己的能力,变得畏缩而怯懦。

  那么在生活中,父母能通过哪些方式培养孩子勇敢的品质呢?

培养建议

建议一:不要威胁恐吓孩子

  孩子刚生下来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根本不知道害怕。在1岁以后,孩子才逐渐产生怕的反应。此后的成长中,有些孩子变得越来越勇敢,有的孩子则变得越来越胆小。可见勇敢的品德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逐渐形成的。

  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听话,用鬼故事或者怪物来吓孩子,如“你再不听话,××把你吃了啊!”“再哭,××把你抓走”……久而久之,孩子产生了莫名的恐惧感,变得越来越胆小。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千万不要威胁恐吓孩子。

  而有些父母担心孩子的安全,看到孩子爬得高一点,就惊呼:“快下来,危险!”“不要玩那个,多危险啊!”这其实也是一种恐吓。任何活动都有危险,包括玩社区里的运动器材。孩子应该有独立探索的空间,这样才能在探索中变得勇敢。而父母不应用危险来吓唬孩子,应该详细地告诉他为什么危险,应该注意什么,进而引导他安全探索。

建议二: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自己

  有些孩子羞怯胆小,不敢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或者是在家里和熟人交流很正常,但是到了外面就畏畏缩缩,不敢和人说话。针对这种孩子,父母不要强制要求他,而是要引导他与人交流。

  父母首先要弄清楚孩子不敢说话的原因。有些孩子是因为对陌生环境感到恐惧,而有些孩子则是羞怯不敢与人交谈。对于第一种孩子,父母最好在带他出去时多让他说话,比如:在餐厅让他和服务生对答点菜,买衣服时让他和售货员沟通自己想要的款式。在陌生场所说话的经验多了,孩子自然就不再恐惧了。而对于第二种孩子,父母要更有耐心些,孩子表达自己看法的时候要鼓励他,并且要给孩子灌输这样一种理念:“说出你的想法,不要在乎别人的反应。”同时,父母在生活中需要注意,不要过度关注孩子,那会让孩子更加不自在。

建议三:让孩子进行体育锻炼

  坚持体育锻炼不但能让孩子拥有健康的体格,而且也能培养他勇敢的品质。尤其像篮球、足球这些对抗性的体育活动。每一次击打和碰撞都是对孩子勇气的考验,只有遵守规则,敢打敢拼才能取得胜利。

  有些父母担心孩子磕着、碰着,就不让他参加体育活动。父母这样做等于在给孩子一种心理暗示——“你很弱小,很容易受伤”,他很容易因此变得胆小。而且由于没有体育活动的经验,当别的孩子叫他一起玩时,他也会因为自己的笨拙而感到自卑,变得更加怯懦。

  孩子需要体育活动,父母可以据他的年龄阶段选择适合他的活动方式。学龄前的儿童可以让他接触公园里的健身器械,如双杠、彩虹桥等,以锻炼他的勇气和体能;更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让他参加一些对抗性的体育活动,如足球、排球、篮球等,让他在活动的过程中战胜自己的胆怯、退缩心理,变得勇敢起来。

建议四:用责任激发孩子的勇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喜欢照顾比自己弱小的弟弟妹妹,扮演大人的角色。在照顾别人时,就是胆怯的孩子也会变得很有勇气。

  8岁的马月十分胆小,被别的孩子欺负也不敢反抗,经常哭着跑回家,妈妈教育他要勇敢点,可是却不管用。后来马月的表妹安安因为父母工作忙借住在马月家。妈妈对马月说:“你是哥哥,要懂得照顾妹妹,保护好她。”

  妈妈当时只是怕儿子欺负安安,可是后来发生的事情远远超出了她的预料。一次她买菜回来,看到不远处,马月和几个孩子正在争执,本来胆小懦弱的马月将安安护在身后,丝毫没有退缩。

要激发孩子的勇气,除了让孩子去照顾弟弟妹妹,父母有时也可以展现出柔弱的一面,表现得非常需要孩子照顾,让孩子逐渐承担一些责任,这样孩子会变得勇敢起来。

建议五:教孩子一些生活方面的知识技能

  孩子会感到恐惧,很多时候是因为面对陌生的情况不知如何应对。针对这一点,父母可以教孩子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让孩子做到“有备而战”,自然孩子的恐惧就会消失无踪了。

  比如,父母教孩子一些野外宿营的知识,孩子在野外宿营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孩子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技能,在面对陌生情况时心中有数,胆量自然也会大起来。

  父母在教孩子知识技能时,也要让他知道获取这些知识的手段,这样当他面对未知情况时能自己搜集信息,作出判断,勇敢地去面对,而不至于手足无措。

建议六:让孩子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勇敢

  孩子的经验有限,对勇敢的认识也会有偏差。有些孩子认为“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就是勇敢”,为了向小伙伴证实自己的勇敢,而做出像“捅马蜂窝”这样的傻事。

  10岁的乐乐参加了班级拔河比赛,他所在的3班输给了4班。乐乐在几个同伴的怂恿下,去4班大闹了一场,把几个4班同学的书都丢到了窗外,还把一个同学的眼镜给砸碎了。在几个同伴赞赏的眼神中乐乐回到了教室,接下来便受到了老师的批评。

  爸爸知道这件事后,给乐乐讲了一个故事:“两个摔跤手比赛,其中一个落败了。但是落败的这个人不甘心,找到另外一个摔跤手的家人,把他们打了一顿。你觉得这个摔跤手勇敢吗?”乐乐低下了头。爸爸继续说:“真正的勇敢不是在失败后找对方报复,而是面对失败,继续努力,争取下次战胜对方。”乐乐点点头,第二天,他去向4班的同学道歉了。

  对孩子来说,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能得到同伴的赞赏。父母如果不注意引导孩子,孩子很可能把打破学校或父母的规范当做勇敢,出现逃课、抽烟、打架等不良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勇敢不是鲁莽,不是逞能,更不是做违法犯罪的事。

金玉良言

生活中充满了困难、风险与未知,如果孩子不够勇敢,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就会畏缩不前,很难有所成就。另外,如果孩子不够勇敢,也很难面对失败,甚至没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在自欺欺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勇敢的品质是孩子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

持之以恒:给孩子的成功提供一分助力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中国)荀子

  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来完成的。

——(美国)约翰逊

  7岁的白晓有很高的音乐天赋,妈妈给她报了培训班学钢琴。白晓一开始很好奇,学得很快,可是过了不长时间就松懈了下来,开始心不在焉。

  妈妈发现白晓状态不对,就问她:“你不是很喜欢弹钢琴吗?”白晓回答:“我以前喜欢弹钢琴,是因为想成为钢琴家。可是现在老师每天教的都是基本的谱子,我学了以后才知道弹钢琴和我想象的一点也不一样。”

  妈妈听后对她说:“还记得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吗?基本功不练好,怎么能创作伟大的作品呢?”白晓说:“我知道,可是那样也太没意思了。”妈妈听后很想斥责她,可是终究忍住了,什么也没有说。

  第二天早上,白晓忽然听到了钢琴声,原来妈妈正在琴房弹练习曲。在白晓听来,妈妈有些笨拙,一个很简单的谱子弹得七零八落。她问妈妈:“这曲子是很无聊吧?”妈妈笑着说道:“怎么会,我每次敲击琴键都会有乐声,弹得连贯就会成为一首曲子,多有意思啊!”

  白晓愣住了。妈妈叫她:“你过来试试。”白晓开始弹了起来,以往她光注意自己弹得对不对,这次她开始注意到手指敲击在琴键上的感觉,钢琴发出的声音,听着那一连串的音符就这样从指尖流泻而出,她有些惊呆了。

  从此,白晓再也没抱怨弹钢琴枯燥,每天从培训班回来还要自己在琴房里练习钢琴,就这样一直坚持学了下去。

  孩子坚持不下去往往是因为觉得所做的事情枯燥乏味。白晓的妈妈相当聪明,当讲道理不管用时,她便改变了方式,带孩子去探索弹钢琴本身的乐趣。对于孩子来说,只有找到事情本身的乐趣所在,才能真正地做到持之以恒。

  孩子的想法很纯粹,父母常听到孩子说:“我要成为一个将军!”“我要成为舞蹈家!”“我要做歌唱家!”……可是他却很难将日复一日的训练坚持下去。他开始抱怨“好枯燥”“真没意思”……这时父母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的注意力从远大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上转移,让孩子去探索训练本身的乐趣。

  就像达·芬奇画鸡蛋,最初感到厌烦是因为一直在画一个鸡蛋,而在老师的指引下,他才明白,原来画出来的每个鸡蛋都是不相同的,于是他开始关注正在做的事情本身,正是对这些细微差别的关注,才让训练不再枯燥。

  那么,面对可爱的孩子,父母该如何在生活中训练他做到持之以恒地做事呢?

培养建议

建议一:从孩子的兴趣入手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喜欢的领域,在这个领域内仅凭兴趣就能坚持很久。因此,引导孩子对有兴趣的事情做到持之以恒相对容易些。

  妈妈为7岁的周云报了特长班,学习围棋。老师说周云很有天分,可是周云每次去学习都有些不情愿,动不动就逃课,成绩也很一般。妈妈后来问周云:“喜欢学围棋吗?”周云想了想,说:“不喜欢。”妈妈毅然地说:“那你以后不用去学了。”

  后来妈妈发现周云喜欢画画,每天都会画东西,而且会画很久。于是尝试着问周云:“想学绘画吗?”周云用力地点头:“想!我想学。”妈妈问周云:“如果报了特长班,你能坚持去上课吗?”周云点头。果然,在特长班上学习绘画的过程中,周云真的坚持得很好,偶尔有不耐烦的情绪,妈妈稍微鼓励下就解决了。

  父母要培养孩子做事持之以恒的品质,要先摸清孩子的兴趣,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对于那些报了特长班后又想放弃的孩子,父母要认真去了解他想放弃的原因。如果他在别的方面,那么父母不要强求孩子持之以恒,要果断放弃。如果他只是讨厌枯燥的训练,那么父母要注意引导他发觉训练本身的乐趣,不要让他轻言放弃。

建议二:选择轻松自然的教育方式

  孩子的自控能力比较差,这是由他的生理特点决定的。如果父母要求孩子像成年人一样一本正经地学东西,持之以恒,肯定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妈妈想让6岁的孟兰背唐诗,于是每天早上都叫孟兰起床背书,可是效果很差,孟兰根本学不下去。后来妈妈改变了教育方法,开始在室内悬挂一些印有唐诗的山水画,妈妈经常配着古曲朗诵唐诗,还给孟兰讲唐诗作者的故事,遇到写风景的就找来相关的图片和孟兰一起欣赏。

  孟兰觉得唐诗很有意思,于是自己开始背一些喜欢的唐诗,有时也会和妈妈一起找相关的资料,慢慢地,孟兰喜欢上了背唐诗,自然而然地坚持了下来。

  父母想让孩子坚持学东西时最好不要拘泥于学习的形式,要根据孩子身心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就像孟兰的妈妈做的那样,坚持背唐诗不一定是每天早起努力背诵,只要能让孟兰坚持下来,教学方式是可以自由选择的。让孩子感觉最轻松的教学方式往往能调动他的积极性,使他自然而然地坚持下去。

建议三:为孩子制定合适的目标

  学习也是一个能训练孩子持之以恒的领域。不管是什么科目,要想取得好的成绩都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努力。

  在学习中做到持之以恒关键在于制定合适的目标,过高的目标会导致孩子半途而废。父母要协助孩子制定适合他的学习目标,并将目标细化到每天必须做的事情上。比如孩子要在3个月内掌握300个英语单词,那么每天背多少,几点背,如何巩固复习,都要详细的计划好。孩子循序渐进的努力,自然能坚持下来。

建议四:锻炼孩子的自律能力

  持之以恒的品质是与意志力和自律能力相关联的。在孩子小时候,父母能用一些巧妙的办法让孩子对学习或者别的事情持之以恒,可是等到孩子长大,真正在生活中持之以恒地做事情很多时候是需要自制力的。所以,父母要在孩子小时候就培养他的自律能力,这样等到他长大需要坚持做某些事情时,自己能控制自己,从而使自己做到持之以恒。

  锻炼孩子自律能力的方法有很多,最核心的一点是让他学习规则。从服从父母制定的规则到能用自己的意志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父母要给孩子制定一些规则,比如不能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晚上9点前必须睡觉……对于这些规则,在制定之前要向孩子讲明白为什么这样规定,并且与孩子约定惩罚措施。父母在执行规则时要以身作则,决不能让孩子早睡,自己却看电视看到很晚;也要做到始终如一,不能因一时心软而“放过”孩子。

建议五:训练孩子做一件他不愿意做的事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有苦有甜,孩子不可能一直保持在很有乐趣的状态。孩子长大后也肯定会遇到他不喜欢但却不得不做的事情,而有些事情孩子一开始不喜欢做,但最后却发现对他有益。因此,父母在训练孩子做到持之以恒时不要一味地强调兴趣,也要训练孩子在一些对他有好处,但是他并不喜欢做的事情上做到持之以恒。

  可以在孩子不喜欢做的事情中挑一件来训练孩子,让他坚持做下去。比如孩子不喜欢练字,父母可以专门规定一段时间让他练字。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注意处理孩子的抵触情绪,要通过劝说、鼓励等手段让他逐渐乐于去做。训练的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去喜欢那些他不得不做的事情,这样孩子长大遇到类似情况时,才能懂得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的面对现实。

  父母需要注意,这种方法只适合7岁以上的孩子,年龄太小的孩子如果强迫他做不喜欢做的事情会造成伤害。

建议六:让孩子明白如何正确地持之以恒

  成功不但需要正确的目标,持之以恒的努力,它的实现方式也是灵活多变的。如果孩子执拗地在不适合自己的目标上持之以恒,只会浪费大好光阴;如果面对多变的环境,孩子不能适时转变自己的应对方式,只是僵化地持之以恒,就会脱离现实,最终失败。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持之以恒首先要选择正确的目标,其次才是坚持不懈的努力。而且在努力时也要注意外界环境,比如考试大纲变了,自然也要改复习内容,不能盲目地持之以恒。要知道,人生重要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但是,抉择对了,就一定要奋斗。

金玉良言

  所有伟大的成就都是来自持之以恒地努力,任何娴熟的技艺都是来自日复一日地练习。在没有看到成功的曙光时,能将自己的努力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是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所以,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品质相当重要,一旦孩子具有了这种品质,他的人生终将辉煌。

  1. 上一章
  2. 章节目录
  3. 下一章

章节 X